来源:周到上海
第二十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学堂迎来的首位大师,是导演、监制陈可辛。
在将近四十年的电影生涯中,陈可辛执导了《甜蜜蜜》《中国合伙人》《夺冠》等观众耳熟能详的17部电影,还监制了近40部作品。
陈可辛畅谈了自己与电影的缘分,并坦言自己是一位乐观的悲观主义者,人生必然会碰到很多烦恼,但乐观在于当下,“当你乐观,当下就快乐了。结果怎么样?你就想象结果是最好的,因为起码你把当下赚了,这就是我人生的态度,拍电影的态度。”
【资料图】
陈可辛其实可以算是“导二代”,他的父亲陈铜民是一位不算特别成功的电影人,曾辗转当过导演、演员、编剧、编辑,虽然每天回家都津津有味地讲解自己的工作,但对儿子的要求却是“千万不要碰电影”,要做一份舒服点的工作。
陈可辛与父亲的关系非常好,考大学时遵父命填报了当时热门的酒店管理专业,但骨子里的电影基因很快占据上风,一个学期之后,他就转到了电影专业。
温暖的家庭关系,尤其是与父亲的关系,让陈可辛哪怕在见识了现实社会的“残酷”之后,依然保持着乐观而光明的信念。
“我可以活在很残酷、很困难的境遇里面,但我有很温暖的信念,我也相信明天会更好。最近大家常讲一个词叫温暖写实主义,我是特别相信,因为我就是这样的人。”
陈可辛的乐观也直接反映到了他的作品当中,比如拍摄《亲爱的》涉及儿童拐卖这样有些残酷的现实题材影片时,仍然让观众能够从中感受到一丝希望,比如《甜蜜蜜》里“李翘”“黎小军”在相遇相爱分手几年后又在纽约街头意外重逢,非常童话,总是游离在“现实”“残酷”和“温暖”“乐观”两种相对立的情绪,这样的风格也被一些影评人批评为“商业上的妥协”。
在陈可辛看来,自己影片调性的确卡在商业性和艺术性的中间,在影评人笔下口碑不算很好。
“它又不是最卖钱、最商业的电影,因为永远把人性有些时候的不幸或者阴暗面或者不想碰的东西都挖出来讲,但当你讲的时候,很多时候一些比较艺术性的电影就会把这个血淋淋的东西写得很悲观或者很没有希望,觉得那才是现实。偏偏我就相信这些问题是能解决的,所以我只能拍能解决。”
对于这些负面评价,陈可辛坦言自己会在乎,“没有人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你的电影的,不在乎是骗人的。多少人夸你,夸你的人只有一种,骂你的人有多很不一样的,所以我看的都是骂你的影评,不会看夸你的影评。”
公司差点倒闭,阴差阳错成就《甜蜜蜜》1994年,陈可辛执导,张国荣、袁咏仪、刘嘉玲主演的《金枝玉叶》在香港连映两个月,票房近三千万元,拿下当年年度暑假档票房冠军,名列全年十大卖座电影。
这部讲述娱乐圈王子和灰姑娘童话故事的影片,其实是命题作文,“早两年,我们要和张国荣合作,结果他去拍《霸王别姬》。等《霸王别姬》拍完,张国荣选了我们公司。大明星哎,怎么也得给他做一部片。”
最初,陈可辛酝酿了两个选题,“第一个接地气,属于我很熟悉的内容,但不适合张国荣。还有一个就是《金枝玉叶》,不仅是为他量身定做,里面也用了很多我知道的、我见过经历过的娱乐圈内容。而且它是老派好莱坞电影路线,在观众中能达到最大公约数。”
《金枝玉叶》上映后票房大卖,至今仍是陈可辛导演作品香港票房第一位,“上映那个月,我感觉我不是在走路,整个人都在飘,到现在我等了三十年,也没有再那样飘过。后来每部电影要么口碑不够好,要么票房不够好,都差了一口气。”
《金枝玉叶》的成功,让陈可辛有机会拍摄自己喜欢的题材,“我要拍我相信的片子——年轻时的嫲嫲以十年阳寿与死神交易,救回垂危的儿子帆帆……”
结果《嫲嫲帆帆》票房惨败,他所在的五个导演组成的小公司因此被收购,资方收购条件是陈可辛拍摄《金枝玉叶2》。
最终,他答应了这个完全不在计划当中的续集,同时提出要拍一部比较文艺的电影,那就是《甜蜜蜜》。“我先拍了《甜蜜蜜》,因为我怕拍了《金枝玉叶2》之后他不给我拍《甜蜜蜜》了。”
当时,两部电影“行程都很赶”, 因为 《金枝玉叶2》暑期档要上映,因此陈可辛拍《甜蜜蜜》拍了一半就停下来赶去拍《金枝玉叶2》,拍完再回来继续拍《甜蜜蜜》纽约部分和所有曾志伟在香港的戏份。
最终,《甜蜜蜜》成为了陈可辛的代表作之一,口碑和票房都大大超过《金枝玉叶2》,也是他拍得最舒服、最自由的一部戏。
“一部好片真的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要碰到最好的团队、最好的人、最好的故事。当然最重要的核心是导演要非常坚持自己的信念,但是坚持信念的过程中,总会有人不停地打击你,从投资方到演员明星,每个人来都会有自己的要求,每个人来都可能把你带偏。导演就是一个把所有人码在一起去创作、去做选择的人。”
改变要有原则底线,不需要讨好电影产业在不断发展进步,早已功成名就却仍然紧跟新风向的陈可辛,自称虽然有过“躺平”的想法,却从来没有真正“躺平”过。
“最早我选择电影行业有一个很天真、很傻的理解,就是做电影导演挺好的,你充满热情做一部戏,做半年一年就完了,你就可以去享受人生,去找新的故事,去环游世界,找新的灵感,再回来再拼搏,但原来没有中间那段时间的。因为拍完一部你已经担心下一部怎么做,而且电影是一个很困难的行业,你越成功压力越大,拍下一部大家对你要求更高,下一部也会更难,这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
《甜蜜蜜》之后,陈可辛又接连拍摄了《如果·爱》《投名状》《中国合伙人》《亲爱的》《武侠》《夺冠》等题材多样的影片,将来他还计划和章子怡合作剧集。
“现在流媒体已经在改变了,可以用十几个小时的篇幅讲故事,但电影只有两个小时,是受限的。”面对不可阻挡的潮流趋势,他也想改变,“我也会向往拍5集、8集这种体量的短剧。”
陈可辛似乎在“变”,但他又在这些作品中坚持了很多的“不变”。
“我一直都是很有危机意识的,所以我一直顺着市场当时的要求去改变。”但陈可辛坚持,改变并非没有原则和底线,“你要坚持自己那些‘说什么都不会改变’的部分,因为一改变,那个电影就不会好看了。相比一部不卖座的电影,口碑不好更伤导演,因为观众会记住一辈子的。”
同时,陈可辛也希望,创作者们能立足中国找到好题材,向全世界观众展现中国面貌,他也建议作品可以运用有不同国家的语言,会使其更有影响力。
“中国有很多的好故事,很多故事是全世界的人都能共情的,那为什么不去拍这些大家都能共情的中国故事呢?我觉得应该把中国的故事,拍到全世界都要看(的程度)。我们不要拍一些为了讨好他们的、固定的中国形象的东西,这样的话没有进步。而且这是一个可以改变的事情,中国市场也很大,能够给你这样的资源。”
标签: